加入书架 | 推荐本书 | 返回书页

小说全集网 -> 历史军事 -> 明天子

正文 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

上一页        返回目录        下一页

    第一百零五章  银荒

    日本情况传来。让朱祁镇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因为在正统三十二年下半年,大明就又一个不好的苗头出现,那就是银价上涨。

    其实大明的银价在周忱废除宝钞之后,就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之中。

    毕竟,洪武之时确定宝钞作为国家货币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其中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,贵重金属铜钱都大有不足。

    要铸造大量铜钱,这一件事情费时费力,还不如沿用元宋的纸钞制度。

    只是这个制度在正统时,已经难以为继了。才有周忱的改革。

    但是任何改革的红利都是一时的。

    在废除宝钞之后,银两通行一时间上下皆便。但是随着国家日益安堵,银两的价格也越来越高。

    其中一个原因,那就是银子太少了。

    大明流通的银两总数有多少?

    朱祁镇并不知道,但是总数大概在亿万两上下。这还是在正统一朝白银开采量逐年增长的原因。

    在正统之前,包括正统前期,大明每年的白银开采量在三十万两上下。

    这其中有没有下面的人中饱私囊,朱祁镇并不知道。但是即便是有人中饱私囊。大明每年新增的白银数量也不过百万两上下。

    当然了,大明流通的货币也不仅仅是银两,还有大量的铜币,还有相当地方都是以物易物。

    在周忱尽可能将财政收入折成银,粮两项的改革。白银的需要大大增加。而今一条鞭法的风声,仅仅吹了出去。

    银价就好像不受控制的上升。

    朱祁镇深刻的明白了一件事情。

    那就是,历史上的一些改革,或许有些滞后。但是都是前提条件的。

    朱祁镇就面对一个问题,如果将大明赋税全部折合成银元,从而大大减轻了从上到下的管理难度。

    但是支撑整个大明运作的白银数量是天量的。

    一条鞭法的前提是大明后期,几乎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的白银。

    朱祁镇蓦然发现,他为大明政权深处埋入了一个深深的白银饥渴症,或者说贵重金属饥渴症。

    这让朱祁镇很是焦虑,却没有什么办法。

    根据经济发展与货币数量的规律,大明今后必须保证白银流入持续且不可中断。否则大明就会出大问题的。

    而大明贵重金属很是匮乏,这就成为了大明病根了。

    而且这个病根根本没有办法可医。

    宋,元,明三朝都进行了大量的货币纸质化实验,已经透支了纸钞几乎所有的信用。而今大明主

    体思潮,那就是纸钞这东西是不可靠的。

    想要恢复宝钞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这个问题,似乎陷入死结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心中暗道:“只能江山留给后人愁了。”

    他在位这三十年之间,完成两次货币改革,一次废除纸钞,建立银两体系,而今又改为银币。

    这已经够频繁了。

    在做纸币,根本就是朝令夕改,民无所适从。

    所以这一件事情,只能留给后人来做了。他只能看眼前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看着刘定之说道:“卿身为首辅,此事该当如何处置,还要给朕一个说法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语气很不客气。

    这也是有原因的,因为银荒这个问题,并不是内阁发现的,也不是锦衣卫发现的,而是少府报上来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与政府与锦衣卫的性质有关。

    大明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小政府,尽量减少对下面的干预,他们也没有能力干预下面的人。而锦衣卫虽然有汇报各地物价的任务。但是经济上的问题,并不是锦衣卫的专长。他们也不会发现其中问题。

    而少府却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少府深入参与进经济运行之中。

    银荒导致银价上涨,市面之上货币紧缺,直接影响到了少府是收益。少府对此再敏感不过了。

    永久保存书架,记录阅读历史下载()

    少府报上来之后,朱祁镇也是汇合各方情报之后,这才确定这一件事情。银价上涨这一件事情,从正统前期到而今是一直存在的,而在今年的银价涨幅超出预料之外。

    银价一高,所有人都留住银两不花,世面的白银顿时紧缺起来。

    而北京作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,在这方面的变化最为敏感。

    而今这个问题,还是一个苗头。但是不做遏制的话,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。

    朱祁镇给内阁这么多权力,可以说内阁诸位大学士在权力上并不比唐宋丞相上差上多少。给了这样的权力,是让他们承担责任的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刘定之都是内阁之首,总理天下庶务。在这一件事情之上都有失察之罪。

    刘定之自己也明白,立即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而今有三策,可以遏制银价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点点头,示意刘定之说。

    刘定之说道:“第一,户部追加一笔款子,从京师购买足够的物资用与修建驰道之用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立即明白,这其实就是宋代所谓的提称之法,用于平衡纸钞的物价。而今不过是用在银两之上。

    大明国库富裕,大仓库与内库常年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两的白银作为压仓底的银子

    ,不到危机关头,都不能动的。

    极端的时候,两库存银超过三千万两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市面上白银不足,很大一部分也是大明财政之中占据了太多的银两,一下子砸出这么多银子。自然能缓解银两不足。

    不过如此一来,就加大了驰道修建了。

    朱祁镇问道:“多少?”

    刘定之咬咬牙,说道:“五百万两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说道:“如此就继续修两京驰道吧。”

    这样一来,就是徐州到西安,北京到南京两道驰道同时修建了。

    对刘定之来说,这是一个艰难决策。

    大明大臣一旦当上户部尚书,一般都会变成守财奴。将太仓银库之中的银子看成性命一般。

    这也是因为这些大臣的财政思想,都会停留在小农阶段。已经想将所有的仓库填满。

    五百万两,对刘定之来说,是一个不小的数目,足够打上一仗了。不仅仅能修建好两京驰道,甚至可以提前开始修建从西安到伊犁的驰道了。

    不过,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。

    刘定之说道:“第二,禁铜器,禁银器,加大银元与铜钱的铸造数量。具体数目,臣一时间也给不出,需要与下面商议之后,再禀报陛下。”

    加大铸钱量,也是一个办法。

    毕竟铸钱本身就是一次货币发行,毕竟银币之中,并不是全部是银的,铜钱之中,也不是全部是银的。

    这对增加货币发行量是有用的。

    朱祁镇没有说什么。

    刘定之继续说道:“第三,就是发行金钱。”

    说这刘定之看了朱祁镇一眼。

    朱祁镇瞬间明白。

    大明黄金最多的地方是什么地方?乃是内库之中,少府掌握了大量金矿,特别是东北的开发,更是有不少的金矿源源不断进入内库之中。

    发行金钱,朱祁镇也做了,只是这个时候金价太贵了。皇宫之中的金钱都是用来赏赐的,很多时候不是当做货币来用的。

    如果想要发行,最好是交给户部。

    朱祁镇沉吟了一阵子,说道:“这三件事情,我都允你,只是治标不治本。”

    种种行政手段,不过是能压制住钱荒的苗头,而且这个一次的银荒更像是一次预演。而且朱祁镇能干预的不过是北京而已。

    对于大明经济最发达的南方,朱祁镇却是鞭长莫及了。

    刘定之立即行礼说道:“臣不能解君父之忧,罪该万死。”

    朱祁镇摆摆手,说道:“起来吧,如此一来,日本就太重要了。”
没看完?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,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,传给QQ/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?点此举报